中心资讯
讲座纪要(五):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几个问题

2025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副院长陈立鹏教授,为研习班做了第五场专题讲座,题为“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几个问题”。讲座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文晖老师主持。

陈立鹏教授从五个方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建构与政策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深入讨论:

一、从“民族团结”到“共同体意识”:概念演进与关系辨析

陈立鹏教授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话语的两次重要跃迁——由“民族团结”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他指出,这一表述变迁并非简单的政策口号更新,而是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问题认知的深化:民族团结是基础,共同体意识是核心与纽带,共同体建设则是目标与归宿。三者构成递进式逻辑链,环环相扣,不可倒置。

二、理论缘起:多元一体格局的时代升华

陈立鹏教授梳理了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的学术贡献,指出新时代更加突出“共同性”与“一体性”,因而需要在理论上完成从“多元一体”到“共同体”的范式转换。他结合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对经典民族理论的继承、发展与超越,其核心在于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的宏大命题,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价值坐标与行动指南。

三、核心要义:多元—意识—命运的三重奏

讲座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概括为三个递进层次:多元一体格局的全新阐述——解决“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共同体意识的系统展示——回答“为何铸牢”“铸牢什么”“如何铸牢”三大问题;命运共同体内涵的深刻揭示——明确提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并最终落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陈立鹏教授提醒,把握这三重奏的关键在于理解其“递进性”与“整合性”,避免把多元与一体、意识与建设、个体与整体割裂开来。

四、实践路径:教育—媒体—地方协同推进

1. 教育场域:重点介绍国家“1+15”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布局,强调高校要把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建议尽快形成跨学科课程体系、系列教材与评价标准。

2. 媒体场域:以中央广电总台民族中心与人大合作案例为例,提出主流媒体要把共同体意识转化为“青年话语”“网络话语”“国际话语”,打造“可视、可感、可行”的传播产品。

3. 地方场域:通过广西“56路民族团结公交”、喀什大学“五个一”工程、柳州“共同体主题车厢”等案例,说明基础设施、公共文化空间与日常出行均可成为“润物无声”的铸牢载体。他提出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不能把主责主业完成好就自我宣布铸牢了”,而要把“是否增强群众获得感、认同感、自豪感”作为检验标准。

五、方法论反思:防范“四种误区”与“三个对立”

陈立鹏教授结合多年调研经历,指出当前基层实践中易出现“四种误区”:概念平替、工作空转、简单对立、口号化;以及“三个对立”: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意识对立、普通话与民族语言对立、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对立。他通过“校园通报讲民族语言学生”“社区把方言上升为国家认同问题”等具体案例,强调要坚持“融合思维”“共生理念”,尊重语言使用现实,推动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整理人:王春艳   2021级民族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