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资讯
讲座纪要(三):两个共同体理念的世界意义

2025年10月25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周少青研究员为第八期新时代民族理论与民族工作研习班作题为“两个共同体理念的世界意义”的专题讲座。讲座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马衣努·沙那提别克老师主持。

讲座首先对当下国际形势作出系统分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旋律,显著推动了世界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国际协作,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在快速扩张中积累了结构性矛盾与深层次风险。进入新阶段后,世界面临经济、生态、安全与国际秩序多重领域危机的叠加:部分国家与地区的经济评级走低、债务风险上升与贫富分化扩大,全球复苏动能不足;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仍并冲击生态系统安全;核扩散隐忧、地区武装冲突与重大传染病蔓延使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风险并行,对人类共同生存与公共卫生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个别西方国家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回潮明显,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抬头,对其社会整合与现行国际秩序形成双重冲击。周少青研究员据此指出,全球化的光明面与阴影面并存,人类社会正在经受“同题共答”的历史性考验,传统以国家为中心、以竞争—对抗为主的思维与制度安排难以有效化解跨国性系统风险。

在上述问题意识下,讲座围绕“两个共同体”理念展开深入阐释。对内,以全体中国人民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根本着力点,强调在法定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实质改善,兼顾个体权利与群体权利,夯实共享发展与休戚与共的社会纽带,通过制度供给、公共服务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可操作路径,持续增强各族人民命运共同体现实感与获得感;对外,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方向,倡导摒弃零和博弈与集团对抗的旧逻辑,主张以整体理性与关系理性看待国家间利益,围绕人类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确立价值共识,在危机治理、规则完善与机制协作三方面分层推进,形成“理想维度—底线维度—现实维度”的治理框架与行动路线。周少青研究员指出,“两个共同体”理念源于当代中国对全球公共问题的系统回应,也深具历史与思想渊源:既继承中华文明“天下为公、和合共生”的价值底色,又吸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同体建构的思想资源,并在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与全球治理实践中不断制度化、可操作化。

讲座在文明比较与制度评估的视野下,对中西治理理念与实践进行了对照。西方以公民民族主义为代表的路径,在法律—权利层面为多元社会提供了重要框架,但在危机情境中易出现从公民整合回摆至族裔排他、从形式平等滑向实质不平等的张力;区域一体化组织在外部冲击下亦显露内部分歧与凝聚力不足。与此相较,中国的路径强调通过法治化、政策化与组织化的系统供给,统筹个体与群体、精神与物质、权利与责任,在持续改进公共产品与发展机会分配的同时,塑造跨族群、跨地区的共同命运感,并以协商合作推动国际层面的规则对接与机制联动。由此,“两个共同体”既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凝练,也是对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改良的思想贡献:它突破了以个体理性与零和竞争为主轴的旧范式,为在不确定时代中提高全球集体行动能力提供了“价值—规则—机制”三位一体的进路。

面对理念传播与实践推进中的现实挑战,讲座坦陈外部环境中的意识形态偏见与地缘政治博弈,导致对中国方案的误读甚至污名化;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也阶段性遭遇阻挠。对此,应坚持两端并举的务实路径:一方面锚定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与现代治理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治理夯实理念实践的内在支撑;另一方面,以可验证、可衡量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基础,例如在基础设施、减贫与卫生健康、教育与职业培训、绿色与数字转型等领域扩大合作,用看得见的互利共赢成果化解叙事偏见、积累信任资产。讲座最后强调,两个共同体是“内外贯通、知行合一”的整体性方案:既回答“国家如何凝聚”的现实命题,也回应“人类如何共存”的时代课题;其世界意义在于以价值共识引导制度创新、以规则改进提升行动效能,从而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公正与有效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整理人:崔佳颐  2025级国家安全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