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民族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暨《西北民族研究》创刊百期纪念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新中国70年民族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暨《西北民族研究》创刊百期纪念研讨会”于2019年3月30日在中央民族大学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民族学会、西北民族大学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全国20个单位的5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民族学学科建设与民族学类期刊发展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会议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丁宏教授主持。西北民族大学校长赵德安,中国民族学会执行会长、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俊豪致开幕辞。

研讨会开幕式
赵德安校长代表西北民族大学对出席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对给予本次会议支持的中国民族学会、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表示衷心感谢。他强调,本次高层论坛以“新中国70年民族学学科发展”为主题,旨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致敬改革开放40年,又在贯彻落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精神。
王延中所长代表中国民族学会对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他肯定了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新中国成立的70年,中国民族学的发展经历了独特的道路,即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道路。他期待与会专家学者对中国民族学学科未来发展的真知灼见。
张俊豪副主任代表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对《西北民族研究》创刊一百期表示祝贺。他强调,这次会议契合当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契合新时代民族工作发展和民族学学科建设需要。他就民族学学科的中国特色问题、民族学学科的普遍性意义问题及民族研究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开幕式后,举行了《西北民族研究》创刊35年百期精选文萃系列发行仪式。西北民族大学建设与发展咨询专家、《西北民族研究》学术指导、前资深主编郝苏民教授致辞。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郝苏民教授向前来参加会议的领导、学者致以诚挚的问候。他回顾了西北民族大学的建校与发展历程。该校在国家改革开放之际创办《西北民族研究》,这是大西北首份学术期刊,它坚持立足甘肃、面向西北、心怀全国、国际对话的宗旨,在三代学人的努力下,逐渐形成跨区域、跨学科的办刊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北民族研究》积极学习有关文件精神,调整办刊思路,在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办刊。
主旨发言部分包括五个单元。第一单元由中央民族大学丁宏教授主持,主题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中国民族学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杨圣敏做了题为“走向世界学术舞台中心的道路:建设民族学中国学派”的发言,指出中国民族学学科在走向世界学术舞台中心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民族学中国学派。他认为要创建中国学派必须坚持马克思民族学的立场,从中国当前的社会实践中总结新的理论,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营养,坚持实地调查为主、开放和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西北民族研究》与民俗学学科建设”,指出过去十年《西北民族研究》刊发了两百多篇民俗学的文章,对推进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他谈到了该刊物的几个特点,一是稿件来源广、兼收并蓄,二是注重理论探索,也重视现实话题讨论,三是关心学科在国内的发展,关注学科的国际动态;内蒙古大学蒙古学中心主任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做了题为“内蒙古大学的民族学学科建设及其发展”的报告,回顾了内蒙古大学民族学学科的发展过程,介绍了该校的民族学学科现状,并对该学科未来的发展从学科、团队和平台三个方面提出建设构想;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麻国庆教授做了“学科互嵌:三科并列与互借的民族学学科建设”发言,讲述了民族学中国化的三个表现,一是中国民族学将“社会”传统与“文化”传统相结合,这是西方民族学中国化的早期实践之一,二是中国民族学学者将“民族-国家”理论转变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这是中国民族学为研究多民族社会所做的独特贡献,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中国化。
第二单元由西北民族大学马忠才教授主持,研讨主题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马戎做了题为“中国文化与政治交往史中的‘蛮夷’‘入主中原’”的发言,强调作为中华文明主脉的儒家文化具有对异文化的超强包容力,主张“有教无类”“和而不同”,外来文化在此文化氛围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本土化”特点,他通过回顾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间的互动交流,来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中国民族学会执行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提出四个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问题:一是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宪法意义,二是明确中华民族的国家民族属性,用这个属性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理论上的自觉,四是深化民族团结建设,促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以学术期刊发展为切入点,做了题为“民族文化主体性与跨文化”的报告,指出《西北民族研究》的发展得益于其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并且致力于跨文化研究及学科体系的建设;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赵旭东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一个百花争艳的大园圃:民族的隐喻与文化表达”的发言。他指出文化是一种粘合剂,文化将分散的人和物聚合在一起。中国文化一直做着“合和”的文化努力,从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到费孝通先生的“多元一体”都体现该思想。“一个百花争艳的大园圃”是中华民族的隐喻和“合和”文化的表达。
第三单元由厦门大学张亚辉教授主持,专家学者们围绕“社会转型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发展”主题展开发言。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做了题为“各种人类学在中国的兴起”的发言,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学学科脉络下讨论人类学的发展,主要谈及了人类学在新中国70年的学科发展情况,指出了该学科在各个时期对其学科传统的继承与实践。当前,面对西方人类学“本体论”的转向,中国人类学今后的发展方向还应有更多思考;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的周大鸣教授在其题为“互联网、快速交通与人类学研究转型”的发展中,回顾了人类学研究的历程、基本方法,强调了互联网和快速交通推动人类学研究转型,即“路学”与“网络民族志”的兴起。他强调,互联网人类学的发展不仅仅提供了一个更加具有前瞻性的学科视野, 也提供了一个能够整合多方社会资源的平台;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做了题为“人民共和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史的书写”的发言,他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年来,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民族学与民族研究的定义、研究学科史的重要性及书写学科史的意义方面对学科发展进行了阐述。
第四单元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娥主持,该单元围绕“新时代民族学类学术期刊发展”展开发言。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的高丙中教授在其题为“多媒体时代的民族研究杂志”的发言中,阐述了当前学术杂志面临的困境,并以《西北民族研究》为例,给予了应对困境的建议。他强调,要重视多媒体对民族志的影响,民族志应有可视、可听、可读的特点,学术刊物也要借助多媒体做出创新的展示平台;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执行主编、《民族问题研究》责编顾海娥女士的发言题目是“当前民族学类学术期刊办刊的问题及质量提升的建议”,她强调了学术期刊在推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讲述了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基本原则,指出当前学术期刊存在刊物同质化、定位不明确、缺乏深度的专题研究等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西北民族研究》编辑部主任马忠才教授做了“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从《西北民族研究》的故事说起”的发言。他讲述了《西北民族研究》自创刊以来坚持刊发具有学科前瞻性的高质量学术文章,以及该刊物对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做出的贡献。此外,他表达了对该刊物创办人郝苏民教授的感激和敬仰之情,感激先生为刊物发展付出的心血,敬仰先生对待学术、学人的真挚情感。
第五单元是由西北民族大学郝苏民教授主持的“学刊发展与学科建设圆桌论坛”。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马成俊教授、北京大学的李建新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的严庆教授、北方民族大学的杨德亮编审、兰州大学赵利生教授等分别就学刊发展与学科建设问题发表观点、贡献智慧。专家学者们肯定了《西北民族研究》在学术方面的贡献,且对西北地区其他刊物的创办发展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他们认为该刊物是民族学不可或缺的学术阵地,是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及人口学等学科的专业刊物,是有“多元一体”理念的学术刊物。同时,学者们提出《西北民族研究》要立足西北、放眼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体现西北智慧,用情感、理性和责任推动刊物在新时代的发展。
研讨会闭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湘晖主持,《西北民族研究》编辑部主任马忠才做总结发言。马忠才主任认为本次高层论坛是今年民族学人类学界最高规格的论坛之一,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恰逢其时,论坛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族学学科发展道路,是对新中国70周年华诞的纪念,也是向改革开放40年致敬。第二,立意好、定位高,出席会议的专家和学者,大都是学界的领军人物、各校的学科带头人。发言的主题覆盖了新时代民族学人类学建设与发展最受关切的重大议题,这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发展、学术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的重要意义。
西北民族大学副校长白日霞致闭幕辞,代表会议举办方,向各位专家学者和与会代表表示衷心感谢,对多年来各位专家对西北民族大学、对《西北民族研究》、对西北民大民族学学科的关怀表达感谢,对会务组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白校长强调,本次高层论坛的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新中国70年民族学学科发展”的主题,研讨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发展与建设,这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学,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注:图片按研讨会发言顺序排列

赵德安校长致开幕辞

王延中教授致开幕辞

张俊豪副主任致开幕辞

郝苏民教授发言

杨圣敏教授发言

朝戈金教授发言

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发言

麻国庆教授发言

马戎教授发言

董晓萍教授发言

赵旭东教授发言

张亚辉教授主持发言

王铭铭教授发言

周大鸣教授发言

王建民教授发言

丁娥主持发言

高丙中教授发言

顾海娥编辑发言

马成俊教授发言

李建新教授发言

严庆教授发言

杨德亮编审发言

赵利生教授发言

刘湘晖副主任主持研讨会闭幕式

马忠才主任做总结发言

白日霞副校长致闭幕辞
撰写人/中央民族大学2018级博士研究生陈其晓
摄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张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