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学术会议
“边疆发展中国论坛 2022”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2022年11月19日,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边疆发展中国论坛 2022”国际学术会议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文明交流互鉴与全球交通合作”,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边疆研究所、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及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等机构,以及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法国国家科学院现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历史学研究所、阿根廷布里诺斯艾利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日本神奈川大学国际日本学部等国外科研机构的近5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丁宏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麻国庆教授致开幕词。他指出中央民族大学包容开放,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科研机构。“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是学校国际交流的一个重要学术名片,此次论坛主题体现了国家的要求,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他倡议学界同仁携起手来用知识和智慧应对世界之变,推动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增进各个国家和民族间的沟通和信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在大会主旨发言阶段,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杨圣敏、牛津大学教授David Parkin、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周永明、中山大学教授周大鸣、云南大学教授何明、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周星分别作为题为《传统哲学的差异与不同的建国理念》《作为交叉传播方式的文明:来自东非的案例》《河流水道研究与“路学”的拓展》《广西凭祥跨境越南劳工的形成与特征》《昆曼公路与中老泰社会经济互动》《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族别范式与族际范式》的主旨演讲。

本次论坛设三个分论坛,29位学者参与讨论:

“全球交通合作的理念创新”分论坛围绕运用“人类纪”概念思考人与空间关系及其巨变的多重后果、从养成良好符号习惯实现从陆海空交通到形气神互融、亚洲文明的大小传统交织的特质、费孝通中华民族丛体概念、中国边疆社会近代变革的人类学问题意识与经验实践、民族学与内陆亚洲社会、中巴经济走廊、布宜诺斯艾利斯大都市的知识整合与对话、墨西哥南部索克人、墨西哥民族国家建构等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议题在对世界多样性图景呈现过程中一方面展示了一种超越学科、超越地方、超越区域的跨区域、跨国家、跨文明甚至是跨物种的社会之间的互通,另一方面展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的新的全球化的路径和知识生产的图景,也反映了未来全球化时代里人类学研究过程中一种秩序。

“全球交通合作的历史地理空间”分论坛专家围绕中国古代的都城位移、清代西南边疆治理、清代边疆景观、近代丝绸之路、跨喜马拉雅贸易、西欧地图中的哈萨克知识、西北民族走廊、西域山水、中俄边疆景观、中缅经济走廊等内容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揭示了中国与周边在历史和当代的彼此关联,以及在这些关联背后的文化、信息和经济的网络权力关系,深化了对中国内部各区域的关系、结构以及中国与周边互动的理解。

“全球交通合作的物联互通”分论坛专家围绕中缅村庄的政治边界与文化边界、民族走廊与信仰文化、藏—喜玛拉雅文明型态、复核性文明的现象学“描述”的可能性、集市交流的民俗生活共同体、南岛语族的起源、美国牧师柯志仁的中国生活史、吐蕃王室的身体词、血清疗法的传播等议题进行了交流,重点讨论交通的发展与人类网络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进一步印证了人类文明生成的关键在于彼此之间结成的各种交往网络,这种互动和联系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湘晖主持闭幕式。中央民族大学张青仁教授、袁剑副教授、马金生副教授分别做小组交流发言。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张亚辉教授做大会总结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宋敏教授致闭幕词。她指出此次论坛在二十大刚刚圆满闭幕不久召开,围绕“文明交流互鉴与全球交通合作” 开展了深入而有建设性的研讨,既回应了时代的关切,也反映了国际学术界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敏锐的问题意识。论坛进程紧凑、气氛热烈,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认真交流,深入探讨,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充满了智慧和创新,达到了预期效果。她代表学校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专家学者知识的贡献和学术的高见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她指出我校将会一如既往地围绕边疆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搭建更多更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