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第八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修班在海淀校区知行堂开讲,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关凯教授就“文明、历史、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进行专题讲授。讲座开篇,关凯老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命题的提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工作的最高位阶的战略高度,在铸牢这项工作上,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尽管话语的表述不是一个定义,但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我们讨论中华民族时,与之相勾连的是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从表述的关键字来看,全部关键词都落到了“共同”上,因此,我们去讨论中华民族的时候,实际上要求我们首先脱离我们传统的民族观念。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民族识别的基本依。是社群之间的文化差异,诸如语言、习俗、传统居住地域、历史记忆等要素,从民族学意义上来讲,人群之间的文化差异几乎是可以无限细分的。当我们用传统的民族眼光,看待基于某种文化差异为基础的社会群体之间的边界,来看这个民族的时候,就失去了一个视角,在差异之上更多地强调的是共同性。在文明史意义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历史生成之物,也是中华文明融会贯通现代性的现实结果。
而文化是群体的一个特征,人类在特定群体中形成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技术制度、意义体系与价值认同等状态,强调关注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本土性与精神性,重视身份认同等。
在讲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时候,关老师说我们更要看到不同的民族之间彼此的连接纽带,要看到它们粘在一起的那个关系,只有看到了这个关系,才能看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时代性、客观性,以避免中华民族这个代表整体性的概念被虚化。
西方国家将“文明”定义为“高等级的文化”,它往往以国家政体、人文地理区域或普世宗教等形式存在,如“中华文明”“古埃及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等,民族学要重点研究文化当中不变的部分。关老师引用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以实体国家形式延续至今的古代文明,文明是有生命周期的,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很多文明,但是大多数都消失了,以汤因比的“文明消亡的标志是以这个文明为依托的政治体的灭亡”的观点为例,大型的能够延续的文明,一定不是抽象的文明本身的延续,而是承载这个文明的一个政治秩序的延续。在汤因比看来,文明的兴衰取决于其应对挑战的能力,能够成功应对挑战的文明会进入“生长”阶段,而文明的消失则源于未能有效回应关键挑战。传统天下体系在清前期达到巅峰,“天下”成为实体疆域国家。秦汉大一统天下秩序奠基之后,中华文明自我更新的重要机制,就是王朝更迭。政权的每一次更迭,帝王易姓国家改号,“亡国而不亡天下”,生生不息的文明吐故纳新,历史继续发展。
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扩张,国人愤懑于国家积弱不振,忧患于亡国灭种危机,产生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推动中华民族意识从自在走向自觉,不断探寻自身的历史主体性。关老师以荷裔美国学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宽容》的序言为例,指出人类正因为走向了文明,才去创造知识,宽容本身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思想的自由,宽容的政策,是人类脱离野蛮,走向成熟的必然。关老师引用“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专著《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的概念,,目的在于对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历史进行结构性的探究。该理论成为继斯宾格勒与汤因比开创的“文化形态史观”之后又一影响深远的文明史理论。雅斯贝尔斯指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国、希腊、印度等地同时出现思想突破。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以孔子、孟子、老子为代表的思想家,”儒家文化作为整个东亚社会曾经普遍信奉的道德伦理,中华文明以“天下观”为代表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历史观。其世界观从起点就与西方文明不同,其价值归宿是源于精细化农耕社会的天下为公、关系主义、集体优先、有教无类。
传统历史叙事往往将地中海世界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世界割裂开来,从而使部分中间地带的历史进程(如佛教的兴起、伊斯兰教的传播以及突厥的兴衰)被碎片化讨论,缺乏整体性视角。以佛教为例作为一个普世宗教,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犹太教以及其后来的衍生物基督教、伊斯兰教为例指出,亚伯拉罕一神论宗教系统,亚伯拉罕在宗教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是犹太教的重要人物,更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祖先。这一点使得他在三大一神教中具有特殊的普世意义。亚伯拉罕的信仰表达方式与印度神秘合一宗教和中国智慧宗教有着显著的区别。在一神论的思想阴影笼罩之下,西方现代社会几乎无力解决主体性冲突造成的问题,而中华文明“天下体系”的价值观与制度实践或许可以成为未来世界跨主体性秩序的最优方案。
关老师以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及其学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例,着重强调其在哲学思想、教育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共同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关老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座谈会关于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与雅斯贝尔斯“此前的一切都只为等待他的到来,此后的一切都以它为基础啊,这就是人类文明。”指出原生文明的特性,中华文明是当今世界唯一一个不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原生古代文明,世界范围内的其它古文明均已中断。中华民族祖先率先驯化了水稻粟黍,使得人口快速增长、地理分布迅速扩张,并发展出较为成熟的官僚体制和文化上层建筑,农业生产方式的稳定性确保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群体由此在农耕区形成并不断发展。中华文明的人口载体,在古代是“天下之人”,在现代就是“中华民族”。在文明史意义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历史生成之物,也是中华文明融会贯通现代性的一个现实的结果。并用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这一迄今发现的最早来源的“中国”一词,论述早期“中国”概念的雏形和政治治理思想。
关老师进一步指出,在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之外,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世俗文明,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儒家伦理教化为根基的世俗性社会,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规范,以“礼仪”之有无辨别夷夏,以“有教无类”推行普遍教化,奠定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世俗性底色。就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而言,关老师强调,这与中华文明的农耕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农耕社会安土重迁,中华大地这个大体系构造起来的中华文明,把整个东亚世界,欧亚大陆的东边塑造成了一个儒家社会,文明体系给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个坚厚的历史基础。
在历史部分,关老师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民族工作各领域各方面,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概括起来主要是“十二个必须”,关老师重点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的文化面向之一,就是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华文明“天下体系”中长期发生的不同人群、不同政权、不同社会系统之间的持续互动,塑造出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代以来,面对现代性的挑战,中华文明实现自我更新,接续传统并融通现代性,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并由自觉生成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老师引用《史记》里的经典,指出,公私分明是中华文明是区别于其它文明的重要标志,并就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批判,分析了自我中心的错觉,东方不变论的错觉,以及进步是沿着一根直线发展的错觉,单线交换路的错觉等历史观错觉的观点。西方中心论是以西方文明为基准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主张西方社会发展模式具有普适性,否定非西方文明的独立价值,常被视为欧洲中心论的延伸。该理论以种族论、文明优越论为基础,通过“冲击—回应”“传统—近代”等框架解释非西方历史,构建以西方现代化道路为唯一范式的逻辑闭环,并以“天赋人权”“理性标准”等话语体系强化其意识形态内核,现代演化出文明冲突论、普世主义价值论及殖民主义式文化输出等表现形式。因此,我们要反观自身的知识构建,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在谈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主题的时候,关老师说,实际上我们现在中国的国家建构,整个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思维模式的建构,其实通常都被现代性决定的这个外部结构所限制,并与文化自信相联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说到底本质它是一个身份认同问题。关老师结合具体的田野实证、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发展等层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文化认同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体现,今天我们在讨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候必须在民族的过去和现在这个重要的现实基础层面来具体分析。关老师还就中国的人口流动问题谈到了当前阶段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及在学理和逻辑层面的启示,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取得这样的伟大成就,得益于党的伟大功劳。
谈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规律性,将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相结合,将政治国家建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统合,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现代国家形态,并在之后突飞猛进的国家现代化建设历程中为人类文明现代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成功的非西方化路径,牢固确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和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发展一脉相承,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政治层面,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核心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使中华民族在政治上更加团结统一。在经济层面,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里程碑事件。在文化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更加突显。在社会层面,党和国家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空前提高。
讲座最后,关老师还就学员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关心的问题做了相应解答。
整理人:王帅 2025级国家安全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