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中心资讯
开展党史学习,促进研究教学 ----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党支部党员教师踊跃录制微党课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导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随着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同志在1964年重游嘉兴南湖时所作的诗词,马金生老师娓娓讲述中共一大的历史意义,正是“作始也简,将毕也巨”。

关于中共一大,课本上提到的知识之外,马老师重点讲述了四个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中共一大为何在法租界召开?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是谁?当时中国的共产党员都有谁,这些人都是什么学历和职业?中共一大代表的人生结局如何?

最后,马老师分享游嘉兴南湖时做的一首小诗,结束本次微党课《“中共一大“”:课本上没有的四个知识点》的讲述。

                      游嘉兴南湖

久慕南湖水,

今识烟雨楼。

亭亭台上树,

赫赫岸边舟。

细雨陶志趣,

风清洗俗愁。

骋怀激荡处,

相与话春秋。

(男)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封书信与姐带,

郎去当兵姐在家,

我三五两年不得来,

你个儿移花别处栽。

(女)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封书信与郎带,

你一年不来我一年等,

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

钥匙的不到锁不开 。

 跟随着这首经典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王丹老师深情讲述了红军烈士贺锦斋和新婚妻子的为革命献身的故事。它歌颂红军斗志、表现坚贞爱情,它记忆着那段荡气回肠、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的革命歌谣依托丰厚的地方歌唱传统,适应革命需要,承担起清扫封建文化和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的重要使命。《工农歌》、《要当红军不怕杀》、《门口挂盏灯》、《八送红军》这些经典歌谣,以各族人民为主体,全面反映和体现当时的革命斗争生活和军民的真情实感,旗帜鲜明地担当起服务政治、服务社会的重任,也开辟了歌谣史上的新篇章,更开创了文艺大众化的新局面。

 从早期共产主义者对民族问题的自觉思考,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提出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宣言,到大革命失败后党的革命发动向民族领域拓展,到红军长征中党的民族工作开启了从理论到实践新征程,到延安时期党的民族理论逐步成熟和民族政策初步实践,丁娥老师回顾了党的建设与民族工作走向高度融合、双向促进的进程,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意义重大。

 丁娥老师分析这一时期党的建设与民族工作结合,在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方面呈现鲜明的特点,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开始成形,党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设思路逐步形成,党的组织生活建设与民族工作领域制度建设相呼应,党的建设与民族工作融合积极性有效发挥相协调。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党的建设、民族工作相结合,开创了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建设与民族工作自觉、高度、双向、深度、高效融合的局面,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与民族工作融合互促的宝贵经验,也是宝贵精神财富,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新民族主义革命为什么能胜利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