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9日,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李志鸿,在中央民族大学做了题为“道教与宗教中国化”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宗教中国化”系列讲座第八场,由丁宏教授主持。
李志鸿研究员指出,以道教为中心向外看其他宗教时,可以发现历史上道教在宗教中国化路径上,为外来宗教中国化提供了一定参考借鉴。反之道教同样吸收了外来宗教文化思想而发展。因此,可以充分地挖掘道教与外来宗教之间的交流互鉴,这不仅可以重新认识道教文化,还会对认识宗教中国化、乃至探讨宗教思想建设有所帮助。李志鸿研究员强调,道教虽然是传统的,但在当下社会要认识道教宗教形态的独特性,关注其现代价值及其与时俱进的表现。道教和民间社会的良性互动也是非常关键的,这是其随时代发展的根基所在。此外,还要重视道教教理教义体系的现代诠释,这有助于其符合当下社会发展。
在此基础上,李志鸿研究员结合实际案例,从六个层次对道教与宗教中国化展开了讨论。
一、道教与民间社会。道教与民间信仰的神明有着十分复杂密切的关系,其吸纳了民间信仰中的诸多如后土娘娘、财神、妈祖等神灵,这种吸纳有接管型、受管型、请进宫观型等方式。其中妈祖最具代表性,其不仅有着信仰层面的意义,还具有统战方面的价值。海峡两岸信奉妈祖者众多,这种信仰维系着“两岸一家亲”、促进了两岸社会交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道教与民间宝卷。道教宝卷原来是从佛教的变文、变相中产生出来的,但道教文化实际也渗透在宝卷中并对其产生深刻影响。当下,民间宝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间社会发展贡献其积极作用。如西北河西走廊地区的河西宝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疫情期间为弘扬抗疫精神、团结人民群众,有相关学者创作了《战瘟神宝卷》。这不仅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道教与时俱进、发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作用之体现。
三、道教与民间庙会。其具体表现为庙会和香会两种形式,都是围绕道教的民间活动。活动期间会有法师主持仪式,而道教的民间法师掌握了庞杂的历史资料,其中记载了大量的、地方志中都未曾记载的以神明信仰为中心的地方区域性组织形态。这对学术研究价值颇深,一方面可以观察道教的民间仪式过程,另一方面其文本可作为对地方社会以及信仰的历史进行发掘的材料。
四、道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有学者发现,瑶族的度戒仪式与道教正一派受箓仪式存在很强的相似性。因此可以推断,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间仪式,与这一地区汉族的道教传入有关。李志鸿研究员进一步指出,应当充分关注道教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这有助于理解道教文化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五、福建三一教与民间社会。三一教徒在底层传教时,并不完全依托神明信仰,他们同样关注满足民间社会的现实需要,如民国时期的一些信徒会编纂药书。由此李志鸿研究员延伸讨论了道教医学的现代价值,即如何通过科学转化为现代社会服务。如道医葛洪的药方给予屠呦呦启发,其经过多次科学实验后发现青蒿素,该医学成果极大推进了世界抗疟进程。此外,在现代社会,道教的贡献还表现在公益等方面,如上海慈爱公益基金会,为地方慈善事业作出贡献。
六,道教与宗教中国化。这里李志鸿研究员以景教和-教等宗教与道教的互动为例阐释道教与宗教中国化。道教《太上敕演救劫证道经咒》中,其中有四段灵章原被视为梵语“咒语”,然不解其意。近年,佐伯好郎认为其实际为唐朝的景教赞美诗。另外,-教中的五更词与道教的五更词有诸多相似之处,《杨祖全书》中也借用了大量道教用语,这是-教借鉴道教文化进行本土化的一个表现。
讲座最后,丁宏教授对李志鸿研究员的讲座分享表示感谢,随后李志鸿研究员与在场的老师同学就道教与宗教中国化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互动。
文/2023级民族学博士研究生 马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