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学术讲座
讲座纪要:“东干人研究:一种西方视角的认知民族志”

     2016年11月15日下午, 国际知名汉学家、哥本哈根大学教授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应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邀请,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华楼二层报告厅做了题为“东干人研究:一种西方视角的认知民族志”的学术演讲。讲座由丁宏教授主持,校内外相关专业师生前来聆听。本场讲座的主要内容是从语言学角度对东干人研究进行的讨论。东干人,是19世纪下半叶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迁入俄国的回族后裔,现有人口13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讲座伊始,何教授指出当前世界上的语言有80%正在消亡,而语言与文化是休戚相关的,文化、认知制度等会随着语言的消亡而消失。就东干语而言,无论是将其作为陕甘方言,或是与其他语言(例如俄语)发生联系而形成的新语言,东干文化都是独特的。

        东干语的书写系统主要经历了三次调整与变迁,其结果是建立起一套非汉语的书写系统。最初,东干人使用阿拉伯文书写汉语方言(中文),它表达出东干人在彼时的政治立场。之后,东干人使用罗马字母(拉丁字母)作为其书写系统并将其覆盖到东干人的学校教育中,故而,学校教育实则带有一种政治内容和政治目标的。在苏联时期,东干人开始使用西里尔字母(斯拉夫字母)作为其书写拼音,这一时期,由于苏联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注,东干人的出版物获得了支持与考虑。同时,东干语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变化,即“漏”了它原有的声调制度。该结果导致缺乏“声调”则无法辨别“多音字”,这对语言系统影响甚大。从历时的角度看东干语的变迁,展现出文字的政治内涵。

        目前,东干语也面临着使用范围缩小、被边缘化的困境,无论是在学校教育、家庭,还是在出版物中,都存在这一情况。同时,书写系统变迁的结果导致在东干语口语与官方书面语之间产生困境——能说流利东干语的人,并不爱看东干文献。东干语的创新,并未在广泛阅读新式书面语的基础上得到支持、确认以及规范化,相反,东干文化愈加“私人化”,东干语正缩小至日常沟通的范围。在认同方面,东干人的认同越来越限于仪式以及私人领域。同时,东干人的学校也一定程度作为公共领域认同的标志之一发挥着作用,东干的象征性身份依然很“好”。

         当下,中国孔子学院在中亚的发展,使东干人的语言文化又受到新的影响,为此,东干人曾在一场关于语言走向的学术会议上形成两种对立的书写观点:一种是主张汉字化,另外一种仍主张拼音文字。

        讲座最后,何教授对当前国外语言学界对东干人的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指出语言学家之所以重视东干人研究,有源自人类学方面的原因——人类学不应该只关注有文字与无文字之间的差别,而应该追寻有怎样的文字以及书写哪一种文字。人类学还应追问:不同的文字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讲座结束后,丁宏教授再次感谢何莫邪教授为大家带来的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