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中心资讯
少数民族健康促进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闭幕

    2019年6月15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国民族学学会民族体育专业委员会、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项目“青年学术团队引领计划”——少数民族健康促进的理论与实践团队共同主办的“少数民族健康促进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贵州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20家机构的30位学者参会。

与会人员

 开幕式上,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丁宏教授致欢迎辞,常务副主任刘湘晖同志主持了开幕式。

 丁宏教授首先对专家学者的参会表示欢迎,并指出自1986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渥太华宣言》以来,健康促进成为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策略,得到世界各地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应用。经过30多年的发展,少数民族健康促进仍然未成为公共卫生和民族研究的重要关注点。此次会议以少数民族健康促进为主题非常必要,涉及议题非常广泛,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能服务于主题,将会对推动本议题研究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丁宏教授致欢迎辞

 云南民族大学杨国才教授、内蒙古民族大学财吉拉胡教授、国家民委文宣司体卫处张剑辉同志分别做主旨发言。

杨国才教授的发言主题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儿童医疗服务均等化研究》。由于各种原因的综合影响,云南省一些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儿童健康历来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等指标与内地有很大的差异,是云南省的医疗卫生体系的软肋,特别是婴幼儿健康服务有待改进。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孕育了多元的女性生育与健康的民族文化及养老格局,很多少数民族农村的老年妇女能够更好地安享晚年,其生活质量比汉族老年妇女还要高。她们对人生生老病死的看法,很值得学习。总体而言,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妇女儿童健康今非昔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央和地方出台很多健康扶贫政策及措施,健康扶贫为云南省妇女儿童健康促进迎来了重要的机遇;云南少数民族妇女健康儿童健康依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妇女儿童健康本身就是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同时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杨国才教授发言

 财吉拉胡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建国以来内蒙古医疗卫生发展概况》,从蒙医药多元医疗体系的形成、内蒙古蒙医药学高等教育、蒙医药学学科建设三个方面重点介绍了建国以来内蒙古医疗卫生发展情况,并提出期待未来可在建国初期内蒙古防治性病、卫生学校与全民健康、赤脚医生与医疗卫生普及、新农合与蒙医药普及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财吉拉胡教授发言

 张剑辉处长的发言题目是《中国少数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与展望》。他介绍了基于中国少数民族医药大调查,根据医疗理论体系、文献专著、临床使用、职业医师资格、药品产业化等因素,对我国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四个层次的划分情况。总结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医药在医疗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药材药品产业大力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推进、古籍管理整理、传承创新标准化建设、药品产业化发展迅速、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七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2017年7月1日起施行)、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召开(2017年11月22日)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委等13部委局联合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若干意见》都为少数民族医药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引领,期待学术界从把少数民族医药作为公共医疗服务、传承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内容三个方面加强研究。

张剑辉处长发言

 在专题发言阶段,学者从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实践、少数民族疾病认知、少数民族人群健康状况、体育干预与少数民族青少年健康、政策评价与建议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是有关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实践的议题,北京大学副教授赖立里《中草药运动与少数民族医药》一文梳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普及中草药运动中大力推广赤脚医生培训和地方中草药识别活动,该活动为使得大批草根医生获得了扎实的中西医初级医疗知识,但是从“上山采药”相关联的身体实践来看当地医疗也具有“地方性”,从而讨论民族医药与中华医药的一体性关系。中央民族大学讲师阿拉坦《捕鼠记——建国初期内蒙古东部乡村社会的防疫运动(1949-1952)》考察了1949-1952年内蒙古东部乡村社会从捕杀老鼠为中心的防疫运动到抗击“毒虫入侵”的反细菌战的历史过程,着重分析了防疫工作建设的“生物秩序”在基层社会中的操练,以及对乡村日常生活的重整。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研究生朴景琳《西南少数民族清洁观念和政府的卫生检查》以2009年莽人扶贫搬迁工程中驻村工作人员在乡村的卫生检查、卫生动员等活动为观察点,探讨少数民族卫生习惯的养成中工作队与村民的互动博弈,探讨政府卫生管理在偏远乡村实践和运行。

 二是有关少数民族疾病认知的议题,西南民族大学蔡富莲教授《凉山彝族传统社会对疾病的认知与防控》,用丰富的语言学资料和彝族文献展示了凉山彝族有关疾病、疾病原因的认知,基于大量田野调查资料分析了凉山彝族民间疾病治疗方式以及传统社会对疾病的防控措施。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海燕《从经验到学科的体系建构——对羌医的知识社会学考察》指出羌族医学是围绕身体疾病、自然环境等认知形成的一套具有灵验性的经验知识,并从理论体系、传承机制、医疗实践三个方面分析了羌族医学的传统体系,从羌族医药理论构 建、研究机构、成果发掘整理、药品产业化方面分析羌族医药知识社会学的历程。

三是有关少数民族人群健康状况议题,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刘凡《甘南藏传佛教出家女性妇科病状况调查》显示,胆囊炎、胃炎、妇科病是影响当地藏传佛教出家女性的主要疾病,其中妇科病高发是在尼舍环境、高强度劳动、清贫的生活状况、对身体的认知、宗教仪式以及生活习惯的综合作用下导致的,展示了疾病与健康如何在地方性文化的疾患观念及医疗实践中被诠释。中央民族大学讲师韩俊红《澳大利亚原住民健康问题的政策困局》指出澳大利亚原住民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整体上明显低于非原住民人口。澳大利亚当局近年来大力推行消除原住民与非原住民健康差距的专项社会政策“健康计划”。由于原住民健康问题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决定,需要从殖民主义遭遇和政治经济不平等来理解困境的形成原因。健康计划执行至今绩效不足,需要更加重视原住民文化的整体性和原住民自身的主体性的影响。

 四是有关体育干预与少数民族青少年健康议题,中央民族大学方征教授《民族传统体育与少数民族青少年健康发展》认为当前人们更关注民族传统体育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其人文价值,从文化视角解读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对于提升少数民族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民族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天津体育学院张晓丹副教授《中等递增强度有氧运动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肺耐力的实验研究》运用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探讨了中等递增负荷有氧运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肺耐力的影响。南京工程学院体育副教授张红兵《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健康促进协同发展研究》通过对一百余名参与体育活动与健康促进项目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观察发现,来自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知以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基本了解,希望通过健康促进评价系统和民族传统体育评价系统内的互相表达搭建复合评价系统,探讨体育干预促进少数民族青少年健康的路径和机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子静《论冬季奥林匹克教育对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指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对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自我认识、心理健康、社会化、国际化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五是有关政策评价与建议的议题。贵州医科大学讲师、贵州民族大学博士生陈文佼《全面小康视域下民族地区医保制度转型与展望》认为少数民族健康水平的提升与巩固是民族地区能否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决定因素。当前民族地区医疗保障体系存在补缺型政策与健康保障理念的矛盾、保障需要“多元化”与制度“一元化”的矛盾、医疗保障对于民族地区人力资本培育能力不足、医疗保障重医轻防导致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不佳的困境,建议在健康保障理念下转变民族地区医疗保障制度发展方向,将医疗保障制度视为保障全面小康成果的重要后盾、重视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特殊性与紧迫性、将补缺型政策逐步升级为发展型政策、通过医疗保障制度培育民族地区人力资本。中央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丁娥《几种健康分层理论对少数民族健康促进实践的影响》从健康分层、健康促进概念引出族际健康差异和少数民族健康促进概念,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健康不平等的主要观点、英国《克莱尔报告》总结的四种健康不平等的理论以及1980年代以来健康分层理论在新物质主义、心理-社会模式、生命历程政治经济学阐释的新发展,并重点阐释了少数民族健康差异的生物/基因归因、行为/文化归因、群体生命历程和社会结构归因的基本观点及其对于少数民族健康促进实践的政策意涵。

 闭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讲师阿拉坦主持,北京大学赖立里和中央民族大学丁娥做大会总结发言。

 赖立里总结认为此次会议主题突出,议题集中,既有前辈学者对社会的长期观察的历时总结,也有年轻学者的田野和理论创新研究。会议以“健康”为主题,探讨的议题涉及国家与民族关系、健康的本质属性是商品还是福利、国家卫生治理与当地人的博弈、传统/现代与中心/边缘等深层次理论问题,开拓了与会者视野。

 丁娥总结认为本次研讨会在首届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后召开非常有时代意义,会议以“少数民族健康促进”为主题对于探讨“人人得享健康”的路径机制非常必要。会议议题涉及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实践、作为公共医疗服务重要内容的少数民族医药、少数民族人群健康状况、体育干预与少数民族青少年健康促进、少数民族健康促进的政策建议等问题,丰富了少数民族健康促进的内涵和路径。与会专家来自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管理学、体育学等多学科,反应了少数民族健康促进研究对多学科参与的需求,希望今后在人口学和公共卫生领域有更多学者参与本议题的讨论。健康平等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少数民族健康促进因而具有健康平等和民族平等的双重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健康促进是一个包容的概念,也是一个行动的目标,希望今后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