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学术讲座
讲座纪要|“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系列讲座(一)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若干问题

2019年3月15日,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越、老、缅跨境民族地区民间信仰数字地图集”首席专家和少英教授应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邀请,做了题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若干问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丁宏教授主持。

645355

图一:主讲人和少英教授

讲座伊始,和少英教授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与工作经历讲述了研究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他从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民族和文化的定义、云南民族文化的四大特色、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两个实例、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若干思考五个方面展开讲座。


一、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门槛之际,“全球化”与“现代化”已成为风靡全球的话语。西方文化强势冲击着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各民族正逐步被纳入西方发达国家以及跨国公司所主宰的那种“世界体系”之中。不可再生的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在这种局面下,处于弱势文化境地的诸多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便成为严峻的问题。

和少英教授以苏联解体中表现出的民族问题,本·拉登之死中体现的文明冲突论述民族文化在全球时代的重要性。究竟应当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

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变故之一。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终结了东欧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打破了地球上的冷战格局,促发了21世纪将长期存在的新对抗与冲突。但是苏联的解体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挑战现有政治理念的悖论,苏联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超级大国,曾是一个具有74年历史饱经风霜的幸存者。联盟最终的分崩离析,主要源自于它自身的民族或族群问题。

“9.11”被美国人视为系珍珠港事件后最大的国耻,本·拉登是“9.11”的元凶,拉登不除,美国朝野的心结就难以解开,反恐战争这个“全球性使命”就进退两难。正因为如此,奥巴马在拉登死讯刚传出时便迫不及待地匆匆登台宣布,美国民众即刻涌到白宫门前欢呼雀跃,也在情理之中。亨廷顿在“9.11”后出过一本同样引起关注的书《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指出到21世纪中叶白人将不到美国人口的一半,如果不能保持住建国时确立的WASP主流文化(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的简称,是指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裔的、富裕的、有广泛政治经济人脉的上流社会美国人,现在可以泛指信奉新教欧裔美国人。这些人是美国共和党的重要支持者,共和党也一直将实现他们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目标之一),国将不国。正如特朗普所说:这种情况(种族主义)不是特朗普时期特有的,也不是奥巴马时期特有的。它已经持续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了。这些是种族主义问题的体现。

此处,和少英教授结合自己在美国的经历谈市场经济的本质,进而引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因素。和教授80年代访美,经历过移动电话“锁死”的垄断,曾对其不兼容系统疑惑不解,现代化追求的不就是标准化吗?为何苹果公司标新立异,事实却是苹果“独立王国”的迅速崛起,苹果并非这个金钱国度的国王,但却可以决定将王冠戴在谁的头上!苹果公司的崛起让其对当今世界市场经济的本质有了新认识。乔布斯(Steve Jobs)是一位靠创新思维(Think difference)与特立独行改变了世界的人。和教授由经济联想到文化,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需要创新思维,如果没有创新思维,民族文化便无法在这个世界立足!

通过苏联解体中的民族问题、美国社会表现出的文明冲突与文化差异看出,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性。研究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必须要弄清民族的定义、民族的分类及分层,还要弄清文化的定义、核心理念以及民族文化特色等基本内容。于是和少英教授讲解了民族与文化的定义。


二、民族与文化的定义

关于民族的定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国家民委原副主任吴仕民先生认为构成民族的有六个要素: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 、共同语言 、共同文化 、共同风俗习惯 、共同心理认同。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至于民族的分类,北大马戎教授根据各民族的人口变量(包括人口规模和人口聚居程度)、族际通婚、文化变量(包括语言差异和宗教差异)、与中央政权的关系(交往历史和紧密程度,包括历史上是否成立过独立的政权)、境外的同族是否建立独立国家等五个因素,将当代中国的各民族划分为八大类。此外,和教授还讲解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分层。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经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多元一体格局中,中华民族是高层,56个民族是基层,每个民族又包括不同的支系和族群,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主要应以族群为基础展开。如图所示:

              中华民族---nation, nationality

                             ↓

              56个民族---minzu ( “中国特色”)

                             ↓

              各支系或族群---ethnic group

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在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中长期以来都被看作可等同于人类的生活方式。较晚近的观点认为,文化是一系列规范或准则,当社会成员按照它们行动时,所产生的行为应限于其他社会成员认为适合和可接受的范围之中。此外,文化还有着全体社会成员可共有共享,可用来相互沟通,可通过学习得到,以语言等象征符号为基础等特征。

和少英教授讲述了民族与文化的定义后,接着分享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四大特色。


三、云南民族文化的四大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民族调查与识别,云南成了全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云南人口为4596.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533.7万人,占33.37%。和少英教授在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云南民族文化的四个特点,即丰富多样、开放兼容、跨国跨境与和谐共存。

丰富多样。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仅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就多达25。其中,傣、哈尼、白、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布朗、普米、阿昌、怒、基诺、德昂以及独龙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独有。再加上克木人、莽人等一些尚未识别的族群及各民族内部不同支系的文化,丰富多样的特点便显得愈加突出。

开放兼容。由于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渗透、互相影响,同时吸纳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放兼容特色。譬如,白族的本土宗教信仰就因其儒、释、道、本主、巫等方面的杂糅并存而构成多元的宗教文化组合,堪称开放兼容特色的典型例证之一。

跨国跨境。在长达4061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云南有近20个民族或族群同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邻国跨境而居,人口近200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些跨境民族与邻国边民长期保持着通婚互市、探亲访友等友好往来,对边境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与毗邻国家的睦邻友好作出了重要贡献。

和谐共存。该特点一方面体现在各个民族之间以及各种文化之间都具有特别和谐共存的一面;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各民族文化都突出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一永恒的命题。自然界万事万物不再被看作是人们征服的对象,而是被看作与人类有亲缘关系、有生命的实体,若有冒犯则一定要举行相关仪式进行救赎。

然后,和少英教授结合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园和丽江古城两个实例分别谈了傣族文化、纳西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两个实例

和少英教授与加拿大特伦特(Trent)大学一名教授主持的美国洛克菲勒基金课题:大湄公河次区域各民族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完成作品《生活在全球化时代》(Living in A Globalized WorldMekong Press,2008)。该作品包括对西双版纳傣族园的介绍,傣族园中傣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以及“全球化”和“现代化”影响下的文化保护与传承。该项目中对傣族园的调查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一定程度的关注。

傣族园位于云南省边缘,始建于1998年,由广东的一家公司承建;1999年3月橄榄坝农场接管经营;1999年8月傣族园正式迎客;2001年傣族园被列入“4A级”景区;2003年4月傣族园被选入国家著名旅游胜地。“全球化”和“现代化”对产生傣族文化全方位、多角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计方式,饮食、建筑、服饰文化,邻里关系,年轻一代,傣语和宗教等方面。傣族文化园带动了当地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使其生计方式多样化;傣族饮食、建筑、服饰文化得到了保护与传承;邻里关系因争夺摊位变得紧张;“全球化”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最显著,尤其表现在择偶方面,以前傣族小伙的择偶标准是身体健康、品行端正、会干农活,现在他们喜欢漂亮女孩,希望女孩能讲流利的汉语,从事导游行业;因为旅游的缘故,说傣语的人数增加,但是精通傣语的人仍然较少,大多只会导游中用到的语言;宗教复兴很明显,很多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在寺庙做义工。寺庙建得金碧辉煌,但是存在有寺无主得现象。旅游开发进程也对傣族文化产生“双面”影响,和少英教授认为,旅游带来的更多是正面影响。

丽江古城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还拥有记忆遗产与自然遗产两顶桂冠,是罕见的 “三项世界遗产”地).丽江古城的保护与纳西文化的传承不仅关乎纳西民众利益,而且将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的经验。


五、保护与传承的若干思考

和少英教授讲述了现有的保护与传承的两种模式。一种是“脱离文化原生地”的传承模式,云南民族文化的较大规模保护中,最重要的两个项目是田丰传习馆与云南民大艺术学院的创建,二者所实践的是“脱离文化原生地”的传承模式。另一种是较普遍存在的“不脱离文化原生地”的传承模式,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云南省提出的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现在又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目标,以及美国大自然协会等组织的“滇西北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等项目,则倡导民族文化同生态保护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脱离文化原生地”的传承模式。同时,他阐明了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理念。丽江古城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记忆遗产三顶桂冠,其理念是:学术国际化、产业市场化、传承民间化。

在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和教授强调“本体论”的观点。近些年来,各地掀起了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潮。但对于保护与传承的根本目的何在这一重大问题,至今仍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保护与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为了展示给其他人看的。于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类说法冠冕堂皇地写进了党委政府文件中,尽心竭力地通过“招商引资”大搞旅游开发,好不容易才建盖起的一个个“民族村”、“民俗村”或“文化村”之类意在招徕游客的新型“人造景观”,却往往在经历过昙花一现般短暂的繁华热闹后,便陷入难以收回开发成本的乏人问津之尴尬境地……和教授认为保护与传承本身就是目的。要在当前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真正做好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工作,首先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依然是认识问题,即要树立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本身就是根本目的这样一种“本体论”的观念。(“本体论”一词在西方哲学界主要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我国哲学界则习惯于将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以及根本依据的学说,统称之为“本根论”或“本体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本体论”这一术语逐渐被包括民族学、人类学在内的多个学科领域借用)。并在广大民众中取得共识与实效。

对于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和少英教授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不脱离文化原生地的传承为主、辅之以脱离文化原生地的传承模式,并实现这两种传承模式的有机结合、互动。所谓不脱离文化原生地的传承模式,主要强调的是在村寨或社区层面进行传承,强调村寨或社区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和自我主导。第二,必须更加重视实践层面的探究和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以及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第三,应当加强经济社会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第四,民族文化事业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应齐头并进、不可偏废。

和少英教授以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总结了讲座观点。早在二十年前,费先生就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主张。这就要求文化持有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文化充满信心,而且还要能够尊重和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我们应以此作为民族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根本性指导思想。尤其是在云南这样民族历史文化多样性特色十分鲜明的省区,这也是当前文化自信建设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丁宏教授对和少英教授的讲座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和教授在此次讲座中引经据典,在场的师生受益匪浅。她赞同和教授以费孝通先生“和而不同”的思想总结此次讲座,并再次感谢和少英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

讲座结束之际,和少英教授与在场的老师、学生就讲座内容进行了积极地互动交流。

6F5BF5

图二:现场同学与和少英教授互动交流


整理人:2018级民族学博士陈其晓

                                图片提供:2018级民族学硕士黄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