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学术讲座
讲座纪要|“从过程描写到整体化呈现——青海黄南地区藏族民间宗教的影像表达”

        2018年11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影视人类学研究室主任庞涛研究员应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邀请,做了题为“从过程描写到整体化呈现——青海黄南地区藏族民间宗教的影像表达”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丁宏教授主持。

图一:主讲人庞涛研究员

        讲座伊始,庞涛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此次作为讲解案例的影视人类学作品“隆务河畔的鼓声”。该作品二十年前拍摄于青海黄南地区,这是第一次以讲座的形式向大家展示该影像内容。影像与陈述相结合,是此次讲座的新颖之处。庞涛研究员解释了以影像进行人类学研究工作的两个原因,一是民族学人类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参与观察式的田野调查,其中主要手段就是民族志的文化描写,包括影像等非文本手段。二是影像手段在研究民族文化方面逐步发展出独有的文化阐述方法和路径,即影像民族志方法。

        庞涛研究员强调,影像民族志是文本民族志和文化纪录片不能替代的方法,民族志影片与文化纪录片面对社会生活时在目的、观念、方法等方面有不同之处。纪录片一般是对社会文化系统的局部描写,以“描述性结构”作为文化呈现的叙事方式。而民族志影片则是通过对局部的描写反映对社会文化的整体关照,需要依托知识体系、认知方法(如文化人类学十余种经典理论)对描写对象进行分析与叙事,以“解释性结构”作为理解和阐释文化内涵的叙事方式。

        之后,庞涛研究员讲了影像民族志与文本民族志的区别。文本民族志是以微观、具体的事项切入,对社区生活与文化生活整体化描写,侧重民族志材料的分析与概念化。影像民族志相对倾向主体化呈现,通过呈现结构与关系来阐释意义,更擅长呈现观念、情感、感觉、情绪、象征、隐喻等人的主观意识、精神活动和自我观念。就影像民族志与文本民族志关系而言,庞涛研究员强调影像民族志与文本民族志是“自成体系,相互合作”的关系。

        接着,庞涛研究员结合所播放影片的内容讲述了从过程描写到整体呈现影像志的过程。青海黄南地区又称热贡地区,以往学者的研究多以农耕、部落制、宗教传播、演进、信仰体系、文化解释和艺术等维度进行研究。庞涛研究员认为,仪式与社会秩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仪式所展演的就是当地人意象中的秩序观念,如果不把宗教放到与其存在的社会制度的关系中考察, 就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宗教。人类学家基本上肯定仪式在文化表达方面的重要功能,认可把仪式作为解读信仰和观念的“文本”。影像民族志需要在描写过程中呈现仪式与社会秩序和总体文化的联系,呈现整体性关系是影像民族志的主要标志。民族志影片“隆务河畔的鼓声”希望对仪式过程与当地人观念进行联系性呈现,重点不在于展现仪式过程的丰富性和娱神舞蹈的精致性,而在于展示仪式相关方的观点,不同宗教间的调适关系,以及仪式对当地社会的规制作用。

        观影结束后,庞涛研究员分析“隆务河畔的鼓声”中呈现出的结构,包括村落空间、仪式展演中的形态结构和关系结构、山神体系及神谕内容等。影像内容反映出了“六月会”仪式与热贡地区的社会秩序与社会文化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四方面。第一,热贡地区的多元信仰。当地民间宗教仪式“六月会”是观察这种多元信仰的重要地方文化事项。这里的藏族、土族等信仰藏传佛教,同时也信仰民间守护神,以非对抗、不隔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借势的微妙关系处理当地的多元信仰现状。多元信仰在他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村民即拜佛又敬山神,村里既有寺院又有村庙,村民的家中既有佛堂又有神龛。相互对立,又彼此融合。第二,仪式促进邻里友好交往,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六月会”期间,村里每家每户都会精心准备食物和礼品,用于接神和招待前来拜访的村民们,同时,法师(藏语称“拉哇”,民间神事活动的领祭人)会带着村民们去邻村道贺,几个村的村民在节庆之前商量好庆祝的时间,准备丰富多样的节目,你来我往,仪式热闹有序。简而言之,仪式不仅促进村民之间的亲密交往,而且加强不同村落之间的友好往来。第三,仪式对人的行为有约束作用。“六月会”庆祝活动中常常会有一个扮小丑的节目,该节目既有对于生活中不当行为的讽刺,同时也提醒村民要勤劳务实、戒骄戒奢。第四,仪式对当地社会的规制,这一点体现在“六月会”仪式中法师传递的神谕内容,即内部一定要搞好团结,不能做不团结的事,在村务方面要团结互助。总体来看,影像中“六月会”仪式反映了热贡地区多元的信仰体系,信仰使村民对生活对环境保持了一份敬畏,也促进了邻里交往,维护了地区的和谐稳定。

        最后,庞涛研究员讲述了影像民族志整体观的两种实践方法——语境化与结构化。影像民族志从“以概括分析为目的民族志叙事转向影像擅长的描述文化差异,表现个人、自我、观念和情感等”,即对具体文化场景的再现。结构化表达的策略是“转熟为生”,具体有五种方法,一是并置,实现内在化的陌生感,不同于实验民族志的泛文化并置策略,以影像结构在不同的生活空间里重复性呈现并置,使陷于日常生活运行中的文化事实形成“熟悉的陌生感”,以产生观察入口; 二是嵌入背景的描写,迈向日常生活整体的并置,在人类学整体观下的影像实践;三是发现意外,意外地被发现的事物与关联,关注日常生活的“破坏—恢复”过程;四是共同话题,以“共同话题”形成非虚构剧情化的意义建构和叙事结构;五是悬置,强调在生活经验、学术理论和影像表达的“多重悬置”下的“知识和方法生产”。

        丁宏教授点评了庞涛研究员的讲座内容,强调了影像与文本结合在展现民族文化方面的重要意义。她说中国学者一直反思民族志的写作问题,中国民族志发展过程中有“分族写志”的传统,其缺陷恰恰忽略了民族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状态。她认为庞涛研究员所展示的影视民族志对整个社会的观察,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点评之后,在场的老师学生就讲座内容和影像内容与庞涛研究员进行了积极地交流、切磋。

图二:现场学生与庞涛研究员互动交流

图三:现场学生与庞涛研究员互动交流

        讲座结束后,丁宏教授再次感谢庞涛研究员为大家带来的精彩讲座。

                               整理人:2018级民族学博士陈其晓

                              图片提供:2018级民族学硕士黄世勇